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 >> 学校要闻 >> 正文

我校4个项目获2016年度省市科技进步奖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03日   浏览次数:32

近日,辽宁省、沈阳市科技奖励文件正式下发,我校再创佳绩,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2016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辽政发[2017]11号),全省260个项目分获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等五个类别奖励。其中,我校尹娇杨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中国辽宁锡伯族生物人类学研究及其应用”荣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根据《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6年度市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及市科技创新奖的通报》(沈政发[2017]5号),全市120个项目获科技进步奖。其中,我校王杰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白血病预警与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筛选和高灵敏检测新技术研究”,高兵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肾结石形成机制及其个体化医学研究”荣获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王杰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KDR在恶性肿瘤血管形成的调控机制及靶向治疗的应用研究”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持续提高科技奖励力度,为产出高水平创新性科技成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2012年至今,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先后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市科技进步奖27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8项。科技奖励层次和数量呈大幅上升趋势。

学校在市级以上科技奖励取得的良好发展态势,有利于进一步激励全校科技工作者取得更大的成就,助推学校科技实力全面提升,加快学校向高水平、有特色医科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中国辽宁锡伯族生物人类学研究及其应用”项目起步于1988年,在主体研究基金沈阳医学院科技基金系列项目及合作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下,历经25年研究风雨历程,同步于该领域国际研究策略及方法的更新发展,涉及计约42千人次的调研,从宏观的人体形态学测量到经典的苯硫脲尝味实验,从皮纹学性状到红细胞血型基因频率,从血清酶与蛋白质多态分布到基因组DNA多态性等领域,系列及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辽宁锡伯族生物人类学8大方面67项指标,构建了中国辽宁锡伯族血清库及基因组DNA库。首次在国际上对中国辽宁锡伯族群体的种族基础、体质学特征、遗传学结构、民族起源、民族遗传关系及法医物证学遗传标记等作出初步综合性科学评价;也为传承与抢救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及爱国主义教育作出重要贡献。具有重要较高的理论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总体项目结果获得了珍贵的相对完整及系统的中国辽宁锡伯族生物人类学资源数据库纯净的第一手资料。研究成果发表SCI/SSCI等国际国内期刊中英文论文37篇,为中国锡伯族民族起源、民族遗传分化等人类学、历史学及考古学等远古之谜提供了分子遗传学依据;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锡伯族文化展览馆(锡伯家庙)及全国规模最大的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中国锡伯族博物馆(筹建中)和新疆社科联:新疆锡伯语言学会网、国家民委:中国民族宗教网、新疆社科院: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巴蜀网及中国北方民族文化研究论文索引(系列)网站等收藏展出及录用了本项目的系列研究论文,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辽宁锡伯族民族文化的传播;构建的中国辽宁锡伯族血清库及基因组DNA库可长期为其分子生物医学研究所应用;中国辽宁锡伯族15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的研究方法及数据为法医学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提供了基础资料。研究报告《中国辽宁锡伯族生物人类学研究及其应用——纪念中国锡伯族西迁250周年》,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同志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贺旻同志的重要批示。本项目发表的系列科学论文获得学术同行文献计量学分析评价。中国辽宁锡伯族生物人类学研究仍有许多工作待做,任重而道远!

“白血病预警与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筛选和高灵敏检测新技术研究”项目2004年始在国家、省市科研项目资助下,历时12年,以髓系白血病为研究对象,通过外显子组测序、核型分析、基因定位克隆和抑制性消减杂交等技术,发现了一批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并构建了灵敏、快速地检测白血病的新技术平台,为白血病早期诊断、疗效和靶向治疗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国内首次建立白血病差异表达基因文库,并对其中20个克隆进行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18个克隆与已知基因有高度序列同源性,符合率为98%100%,共编码17种已知基因。这些基因与基因表达调控、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物质代谢和细胞增殖、分化相关,特别是flt3基因呈异常表达。这项研究成果对白血病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学依据。对我国大样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筛查和验证,率先发现急性髓系白血病flt3基因高频突变并与预后相关并建立了AML新型诊断与预后判断的分子分型体系;flt3基因突变与染色体易位协同作用,在急性髓性白血病发生、特别与预后的关系上起着重要作用。在国内率先开展以flt3基因为靶点,应用PCR技术检测微小残留病,证明flt3基因可以用于检测微小残留病和白血病治疗效果。在国际上率先利用新型绿色的多元半导体纳米晶构筑信号放大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三明治型ECL基因传感器,通过检测多元纳米晶的ECL发光信号量化待测基因的浓度,构建高灵敏度的FLT3基因检测新平台,填补了国际空白。这为电化学信号放大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策略,也为AML的灵敏、快速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本项目共发表论文26篇,其中SCI收录7篇(总影响因子=40.256)、核心期刊15篇;申请国家使用新型专利1项。

“肾结石形成机制及其个体化医学研究”项目聚焦肾结石形成机制和个体化预防,在机制研究方面,利用传统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方法、计算机筛选技术和分子动力学研究方法,对肾结石的主要基质蛋白OPN、细胞外基质钙化决定蛋白MGP和草酸转运SLC26A6蛋白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了这些基因中影响肾结石形成的关键变异,研究结果发表在多篇该领域国际优秀杂志,为阐明肾结石形成机制和发现基因靶点提供新的证据,对肾结石疾病的早期基因诊断、治疗药物的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查新报告“相关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发表时间均晚于该查新项目课题组所著文献”,提示该项目具有国际创新性和先进性。此外,对三聚氰胺结石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对预防我国几十万三聚氰胺肾结石患儿的异质结石再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个体化预防社会服务方面,项目组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与临床医院合作开展尿路结石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指导医生为患者提供科学的个体化病因治疗和预防再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已经为沈阳市上百例肾结石患者提供了检测服务。

 

版权所有©  (中国.辽宁)沈阳医学院     辽ICP备18008634号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黄河北大街146#     邮编:110034      传真:+86-24-6221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