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沈阳医学院的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夏书月教授坚持医教研三方面同时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培养,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近日,夏书月被评为沈阳高校师德标兵。
夏书月,现任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是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第三层次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沈阳市优秀专家、领军人才。2017年,沈阳市总工会以其名字命名了“夏书月劳模创新工作室”。曾于2008年到德国专修介入肺脏病学,兼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与肺血管学组委员、中国戒烟联盟常务理事等十余项任职。
在夏书月刚刚步入神圣医学殿堂的那一刻,“医学生誓言”早已给了她回答:“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救死扶伤,不辞辛苦,执着追求……”她庄严宣誓,要铭记 “性命相托”的重任,为人类奉献一切,要凭她的良心从事医业,病人的健康是她的首要顾念。这是她入职时的誓言,如何诠释它,三十多年的工作中她用自己的行动交出了最优秀的答卷。
无私奉献 立足本职工作
作为一名医生,患者的信任是最难得的,而这种信任需要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来支撑,这些年她和她的医疗团队始终怀着一颗救死扶伤的的心,日复一日,默默地在医疗第一线奉献。医者仁心,治病就是责任。每到节假日她总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查房,她必须亲自看他们,得到第一手临床资料。她经常对年轻医生说:“不要过于计较工作时间的长短,选择了学医就选择了奉献。”在每次遇到大型抢救时她都身先士卒,组织治疗。
2017年8月9号的一天下午,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里一阵急促的电话声传来,大家接到了收治重患的通知:急诊来了一位呼吸窘迫的年轻女性患者,23岁、瘦弱,苍白的脸、口唇,急促的呼吸,已经无法正常说话了,胸片弥漫性改变——俗称“白肺”。心电监护上的数值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担忧起来,生命指标极不平稳(心率140次/分、血压70/40mmhg、血氧饱和度只有30%,)大大的几个数字提示着这个女孩年轻的生命已经岌岌可危。夏书月查看病人,详细了解病史,需要机械通气治疗,但得征求直系亲属认同和签字,自称是她阿姨的一个人问:“ 能救活吗?我们一分钱也没有。”夏书月让大家先抢救,用现有的钱先取药、化验,科室的一切费用先免除。经过多方检查,最后确诊为“急性间质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如进行性发展,其死亡率高达100%。夏书月认真地研究了病历,分析了病情,确定了治疗方案。一整夜忙碌的抢救后女孩病情依旧非常严重:严重的呼吸困难、高烧,生命指标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她再一次找到家属,了解到女孩家境贫寒。看着病床上生病垂危的身影,想想她才23岁,夏书月决定先治疗。在大家的努力下,患者成功地撤离有创呼吸机,病情一天一天好起来。经过11天的治疗患者成功地由RICU转到呼吸科病房。康复出院时这个女孩眼含热泪地向她道谢,家属向她鞠躬,把她当成救命恩人。
去年10月份的一天,结束了繁忙的工作刚到家,她就接到科室打来的电话,急诊收治了一名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病人,情况万分危急,她毫不犹豫立即返回医院。来到病房看到患者正在大口大口地咯血,夏书月立刻冲过去,协助患者侧卧,防止血块流入气道。一面和值班的医生、护士全力救治,一面安慰紧张的患者和家属,病人的血溅了她一身,她竟浑然不觉。为了防止出血量过大引起窒息,夏书月决定利用纤维支气管镜为患者吸引并止血,为病人解决了致命的关键问题。经过一夜的抢救,病人病情稳定了,家属的脸上有了笑容。虽然感到疲倦至极,虽然满身血迹,但看到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从死神的手里夺了回来的时候,夏书月倍感欣慰。
在2003年“非典”肆虐的严峻形势下,夏书月被任命为市传染病院防治SARS领导小组业务副组长,省、市防治“非典”专家组成员,冒着随时被感染的危险,奔赴各地会诊、查房、讲课,就像上满弦的时钟,不知疲倦地运转着,有时回家已是深夜,有时刚睡下就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当时中心医院传染科的“隔离病房”已先后收治了数位发热疑似 “非典”病人,她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辛苦繁重的工作,也不是对可能感染的恐惧,而是发热病人的心理变化。记得第一位进来的患者,还没有确诊病人就特别害怕,见到她第一个动作就是紧紧地抓住她的手,对她说:“大夫求求你救救我吧!”由于肺部×光片进展较快,病人高热不退,病情极不稳定,夏书月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及心理疏导方案,消除他的孤独感、恐惧感,尽可能满足其所需。她用她的专业能力做好一切,陪他们共同渡过危险时刻。
在今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中,夏书月再次披挂上阵,作为沈阳市救治专家组副组长、沈阳市卫生健康系统抗击NCP疫情指挥部医疗救治组成员、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NCP救治专家组及医院感控组组长、辽宁省县域NCP防控能力指导群专家,主动承担起沈阳市抗“疫”责任,全程参与了沈阳区域及沈阳市定点医院NCP诊断和治疗会诊及救治工作,并为县城一线医务工作者解答新冠救治中的专业问题,为沈阳市的抗疫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防疫工作的另外一条主线是科学研究。她主持研究申请沈阳市科技局应急专项《建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快速分流和隐性感染早起发现的体系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发热或呼吸困难患者的管理和隐性感染早期发现的体系研究》,参与了今年2月份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的论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建议(试行)》的讨论工作。
高瞻远瞩 领导团队建设
从1998年当科主任以来,她就默默地告诫自己:一任主任,成就一学科,为此她付出了巨大和无比艰辛的努力。作为一名科主任,数十年来她带领的团队从最初的28张床位、工作人员15人,发展到现在拥有床位72张和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床位22张;设有睡眠呼吸监测及治疗中心、肺功能和运动心肺生理实验室、纤支镜介入肺疾病实验室,还有服务于患者的哮喘之家、COPD 之家、鼾症俱乐部和戒烟俱乐部。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辽宁省呼吸疾病培训基地,国家住院医生规培、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现为辽宁省呼吸重点专科,沈阳市慢阻肺管理和预防临床研究中心。近3年来夏书月主持沈阳市重大攻关课题2项,主持沈阳市重大创新课题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专项一项,国自然一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余篇,SCI收录论文1篇,培养研究生8名。建立物联网呼吸慢病管理体系。获“实用新型专利”三项;发明专利一项;获沈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资助一项;与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合作,承担沈阳市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大气细颗粒物载带组分对慢阻肺发病影响及关键技术攻关,开启环境医学和呼吸慢病急性发病机理的研究。与东北大学及欧洲知名大学——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合作,参与《慢阻肺管理及防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共同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
正所谓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从医多年,夏书月教授始终秉承“大医精诚之心”,救死扶伤之道,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尽己所力维护医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春蚕蜡炬桃李之情怀,夏书月教授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孜孜不倦地培育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医学后备人才。就是这种为人民服务、为后代树木的信念和理想支撑她在行医的路上去探索和进步,以还原“精”与“诚”之大医形象;在教师、导师这条路上去奉献和追求,彰显师者仁心。